认识画家棣心之前,艺术家于我而言不仅是“烂漫”与“怪诞”的替词,而且他们大多数是逍遥和闲散的族群。然而当我结识棣心并认真交谈之后,发现这并不对应他的性格和观点。作为艺术家的棣心有着某种明确的精神立场,那是一种立足现实又超然物外的理想主义人文情怀,并肩负着严肃的文化使命感。
他对当下文化有着清晰认识并保持觉醒,多年不懈的追求与自我担当只为把水彩艺术推向自觉的理想境界。
自丢勒(注①)以来,水彩以画种名义在世界艺术史中已经行进了五百多年。早在十八世纪及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水彩画在历史上迎来了她的首个辉煌时期,其审美张力赢得同油画并驾齐驱的艺术地位,成就一度超越并遮蔽其他画种。 二十世纪初,随著现代艺术的兴起,水彩画作为一门操作便利,表现丰富,趣味独特的画种受到世界各国艺术巨匠的喜爱,并成为他们抒发艺术灵感的表现利器。从立体主义先驱法国画家塞尚到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从俄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康定斯基到德国画家保罗.克利,从法国野兽派大师马蒂斯到美国现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等等,水彩成为他们艺术风格的重要实现手段之一。水彩画于十九世纪末正式传入中国,并很快获得东方文明的接纳和青睐,至今我们能从任伯年的花鸟图册中找到水彩技法的痕迹。
棣心的水彩画探索由来已久,早在1989年他的水彩作品《冷秋》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之前,就试图摸索水彩艺术新的表达途径。在那幅作品中,他首次以油画的造型观念对水彩静物画作了大胆的创新,从而摆脱当时主流的水彩画习作范式,实现了经典水彩技法在新时期的一次改造。在他看来,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和载体,水彩的表现语言被观念严重地束缚和局限了,水彩画的艺术价值也被大幅低估。从那时起,他的探索和追求包含了对水彩画的题材与技法的一般性尝试,也显示出水彩作为传统经典艺术门类的当代价值、媒介张力和视觉图式的新思考。
棣心原本是学油画,攻水彩既是缘分和情结,也是理想和寄托。正是这份情缘推进了他对水性材料的长期研究与实验,并于历练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此同时,他早年对中国文字的结体和书写方式产生过兴趣,并深受国人观看自然方式的影响,将传统水墨技艺、材料运用等多种因素转换到水彩艺术的形式建构中。这种努力我们可以从他的系列人物和风景画中得到印证。他的人物肖像画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贯性的表现方法,代之以油画或版画的笔触与力道,让人物形象变得既坚实又柔软,同时又不失水彩透明、轻快与淋漓的意趣;他的风景画打破西画常规的光色表现与构图模式,融国画写意布局和笔墨情趣为一体,知白守黑,疏密相间,把东方的水墨方式融入写实风景画之中;而他的静物和鱼鸟动物画,让人觉得质朴自然而取意在神,与时下所见的同类题材画作有着强烈的疏离感。
通过对生命状态的参悟和心性颐养,水彩的新语境在棣心的作品中得到自然生发。他的水彩艺术倘佯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主流和边界之间,无疑这对中国当代水彩艺术现况做出了有价值的尝试与建构,并具有深广的延展空间。
棣心认为,水彩艺术的演进需要艺术家心灵的觉醒和倾情演绎,让身心徜徉在水与彩的世界中,践行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担当。绘画艺术并不在画种或材料本身,而在于驾驭它的人是否对当代问题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感觉和对这种感觉的卓越表达。
注① 阿尔布雷特·丢勒(德文:Albrecht Dürer,1471-1528),德国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及艺术理论家,北部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现存世界上第一张水彩画(狭义)出自他之手。
画家简介
棣心,本名刘向东,1965年生,湖南衡阳人, 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200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艺术专业。中国水彩画界实力派画家 、教师和设计师。水彩画作品《冷秋》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1989年);油画作品《高原的太阳》获“中国的四季”美展铜奖(1991年);《曙光》获“建党七十周年湖南省美展”金奖(1991年);《老街》获“第二届全国水彩、水粉、粉画展”优秀奖(1992年);《阳光路上》获“97’中国青年水彩画大展”学术奖(1997年)。
棣心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活动与专业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台湾中华书局、日本安部牡丹园、湖南省博物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莞城美术馆、上海全华水彩艺术馆等机构收藏。
画家作品
画家影集